車險市場競爭激烈
商業車險費率改革的方案出爐以來,就得到了多方關注,有不少業內人士都猜測一旦加大了險企定價的自主權,或許會引發車險市場的惡性競爭。
只看當下,如今的車險市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
打開網頁搜索“車險”,跳出來的第一頁上必定少不了眾多保險公司車險報價的鏈接;送油卡、洗車卡更是保險公司招攬客戶的常見手段;車險一旦臨近到期,車主必定會接到保險公司的電話“轟炸”。
車險比價平臺的相繼面市也說明了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產品確實存在較大的價格差異,而消費者對于車險價格的敏感程度也較高。
據國內某車險比價平臺內部人士透露的數據顯示,目前,一輛30萬元左右的車保險價格在七八千元左右,但是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報價會相差20%-30%,也就是可能會有1800元左右的差價。
此外,從各財險公司發布的年報中也不難看出不少保險公司在車險市場確實面臨巨大壓力。
綜合非上市財產險公司2014年年報數據來看,雖然大多數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實現了正增長,但是其承保利潤卻沒那么樂觀,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車險的賠付率居高不下。作為財險公司的主要業務,車險保費幾乎占據了70%以上。但車險的承保利潤卻給財險公司帶來嚴峻的問題,有超過80%的公司處于承保虧損境地。
隨著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落地,車險市場的競爭或將更為激烈。而費改能否在短期內影響車險定價,緩解險企承保虧損還不得而知。
不會出現“自殺式定價”
對于車險市場競爭的諸多猜測中,價格戰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但是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主任劉峰認為商業車險市場總體費率將保持平穩。劉峰表示,在現行制度下,車險保費最低可打七折,而改革后,車險保費理論上最低可打四折,但是四折并不會出現在現實情況中,而2003年商業車險改革后引發的惡性競爭局面當不會重演。
雖然,我國保險市場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已經成熟不少,無論是作為賣方的保險公司還是買方的消費者都愈加理性。同時,在給了保險公司在定價上更大的自主權后,并不代表監管部門會放松監管力度,反而會加強相關方面的工作:第一,進一步完善償付能力監管;第二,建立商業車險條款費率回溯分析制度,一旦發現實際情況與精算假設出現很大偏差,監管部門將介入并要求糾正; 第三,商業車險行業費率基準的動態調整機制將使純風險損失費率更加貼合實際情況,打破以前費率固定不變的現狀,監管層還將加強車險的現場和非現場監管,防止車險經營風險。
大型公司更具優勢
而關于費改的另一個關注點則是改革實施后是否會進一步拉開大型保險公司和中小型險企之間的差距。
目前,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3家共占有超6成車險市場份額,其余財險公司則共同占有剩余不到4成的市場份額。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了市場占有率外,再考慮到大公司在產品定價、客戶管理及維護、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或許車險費改對于大型保險公司來說更為有利,而中小型公司則需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當然,車險費改也給予了中小型保
險公司在定價和條款上更大的靈活性,對于其創新和獲客或許有著激勵作用。
此外,雖然車險競爭的焦點很大程度地集中在價格問題上,但是,保險專家提醒消費者,其實價格只是選擇車險的一個方面,售后服務、理賠的難易程度同樣是消費者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而且,這些涉及到消費體驗的部分是無法通過價格來判斷的,因此需要消費者親自花費一定的時間去比較和判斷。
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陜西、青島等6個保監局所轄地區為車險費改的試點地區,從4月1日起就已經可以向監管部門申報商業車險條款費率。而劉峰也透露,目前已經有一部分公司將方案送到了監管部門。具體這6地的財險公司將如何實施全新的車險費率,半個月后即可見分曉。